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周一至周五9:00-17:00)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聚焦
新闻中心
行业聚焦
此刻,艺术家汲取到震撼人心的力量 时间:2015-04-17 10:42:11 来源:
原题:此刻,艺术家汲取到震撼人心的力量
                                             ——文化部艺术家小分队赴南水北调水源地采风慰问纪实


 
    4月5日,从青海、湖北和河南各地赶回来的千余名丹江口库区移民相聚在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南水北调移民生态文化苑,当他们看到从100多个移民村抢救出来的1000多棵古树时,有人泪流满面,有人扑通跪地,有人惊呼:“那棵树还在!”
 
    “那棵树”成为移民回归的精神寄托,而让艺术创作回归的“那棵树”扎根在哪里?在火热的生活中,在可爱的人民中……
 
    为何在大雨中演出,艺术家还要求加演?
 
    为何在移民家住一晚,艺术家就依依不舍?
 
    为何青年演员也爱上“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响应文化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号召,4月5日、6日,文化部艺术司、湖北省文化厅、河南省文化厅组织文化部艺术家小分队赴南水北调水源地采风慰问。国家京剧院、中国国家话剧院、中国歌剧舞剧院、解放军艺术学院、中国铁路文工团、中国煤矿文工团等单位的10余位优秀艺术家,以及湖北艺术职业学院的44位演员、河南省歌舞剧院曲艺团的演员组成立体化的演出队伍,在开展文艺采风和慰问演出的过程中,感悟艺术扎根人民的真谛,同时也为更多基层艺术队伍“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当艺术家们走到南水北调移民中间,为他们演出,跟他们座谈,与他们同吃住,听他们诉心声,移民离乡的愁绪得到慰藉,而艺术家也被移民们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深深震撼。“给观众的艺术一定要真诚。”“要创作有力量的艺术作品。”“希望带着全新的作品再来为移民们演出。”这是此行所有人最深切的心声。
 
    润泽心田
 
    他们忍不住自己的泪水
 
    4月5日上午,一场中雨打乱了演出计划,为了让演出顺利进行,在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南水北调移民生态文化苑广场,一幅幅感人的画面接连出现——在演出组织者的引导下,热情不减的乡亲们穿上雨衣收起雨伞,略显焦急地等待着演出开始;没有化妆间,分别坐在不同车上候场的演员还以为演出会因下雨而推迟,但一听到演出继续的消息,他们马上赶到舞台边临时搭起的棚子做着登台前的准备。
 
    按照演出惯例,资历老的艺术家一般较晚出场。为了给青年演员鼓劲、为演出热场,原本要压轴演出的解放军艺术学院女高音歌唱家万山红首先登上舞台,第一时间走到移民观众中间深情地唱起:“想家的时候有泪水,泪水却伴着那微笑流,想家的时候啊更想为家做点事,哪怕离家这么遥远这么久……”动人的歌声让34岁的移民王相立眼眶湿润,他说:“这首歌唱出了我们的思乡情啊!”王相立原籍在淅川县金河镇王万岭村,全家2011年迁往郑州市中牟县大孟镇,这次他带着妻子和孩子同十几名乡亲一起回乡拜祖,就是想让孩子记住自己的根在淅川。
 
    淅川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因水利工程建设,淅川县曾先后搬迁移民近40万人。为支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淅川县有144平方公里土地被淹没,16.5万移民舍小家为大家,为南水北调工程作出巨大牺牲和贡献。
 
    为留住乡愁,让移民精神代代相传,老移民的后代从100多个新移民村中抢救移植出1000多棵古树,建成了南水北调移民生态文化苑。78岁的移民杨应奇哽咽着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当我找到我们村子里的大树时,就像看见了自己的爹娘。”
 
    2014年底,清澈甘甜的丹江水一路北上,为缺水的华北大地带来润泽。来自北京的艺术家也是其中的受益者,他们走到移民中间,不禁要问:“北京市民、天津市民等因南水北调受益的华北人民,他们知道本来生活在南水北调源头的移民们作出了多少牺牲吗?”演出前一天,相声演员宋德全、王玉拉住在淅川拍摄移民纪录片的导演王行,请他讲述移民故事……
 
    何肇胜,淅川县仓房镇沿江村移民。为了南水北调,他多次搬迁:23岁远迁青海,后返流淅川;30岁再迁荆门,再返迁老家;2011年他又搬迁。53年来他携妻将子,辗转三省四地,诠释了一位老移民对国家行动的支持和奉献。
 
    安建成,老城镇一位普通移民干部。他引领推土机整修疏通道路时,蹭到了一位村民家的坟,安建成忍气吞声,下跪磕头,算是对“挖坟”的“补偿”。这位曾在老山前线保家卫国荣立三等功的共产党员,因为和谐搬迁移民,跪倒在了丹江河畔移民村的土地上。
 
    ……
 
    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让宋德全无法入眠,为了与移民对话,他要对作品进行创新。在相声《中华情》中,他加入了移民的故事,并作诗歌颂移民:“恰逢清明到淅川,仰望苍天雨绵绵。移民英灵今犹在,跪拜碑前谢先贤。”与他搭档的演员王玉眼含热泪向坐在台下的移民观众鞠躬:“我作为北京的一个普通市民感谢淅川。”“这一刻,那些移民故事一个个在我眼前闪过,我就忍不住自己的泪水了。”王玉说。
 
    促膝夜谈
 
    艺术家和移民成了一家人
 
    清明的雨,淅淅沥沥,一路从河南下到湖北。在河南的演出结束,艺术家小分队匆匆吃了两口饭就赶往湖北省丹江口市,带着文化部党组的嘱托,他们要夜宿丹江口移民家。
 
    三官殿蔡湾村财神庙移民安置点是丹江口大坝坝首第一村,弯曲的山路行至最高处就看见了这个新规划的村子,白墙、飞檐、黛瓦,整齐的小洋楼让艺术家们感到意外。
 
    在村口,表演艺术家刘佩琦被村民们围住了,他说:“没想到,农村已经变成了这个样子,这么整洁漂亮。”村民王玉华带领刘佩琦进了自家门。了解了移民搬迁的过程,刘佩琦感叹:“移民为国家、为北方人民的付出,感天动地、大爱无疆。回去后我将建议排演一部以十堰移民为题材的话剧。”刘佩琦说,他想在这部话剧中演一个本来坚决不愿搬迁的老汉,结果一进新家心里就乐开了花。
 
    晚饭时分,艺术家们和十几位移民一起用餐。聊到移民在搬迁过程中有怎样的心理变化,他们朴实的话语“天下老百姓是一家,为了让缺水的人吃上水,我们牺牲一点没事”让艺术家深受触动。村民们介绍当地有一个村庄被称为民歌第一村,万山红当即表示,希望这次体验生活之后,自己能创作出一些移民题材的新作品。
 
    当晚,艺术家们各自住进了移民家。京剧表演艺术家李海燕在移民王明广家和他们聊起家常,了解到他家男人在外打工、女人在家操持家务,家里有老母亲、一儿一女需要照顾。“他们的生活还是很不容易的,作为艺术工作者,我们能带给他们一些什么呢?如果有机会我想在这里住上一个星期,和他们在田间地头一起劳作,真正走入他们的内心,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做到用心跟观众说话。”李海燕说。
 
    在移民谢娟家,23岁的丹江口民歌传承人朱治琴,给万山红带来几段原汁原味的当地民歌。听了朱治琴的演唱,万山红连连称赞,当场清唱一首《洪湖水浪打浪》回敬村民。
 
    宋德全、王玉住进了移民董德贵家,一杯黄酒、二两花生米,他们边吃边聊,移民的酸甜苦辣留在了他们的心中,也将反映在他们的作品中。“曲艺是文艺‘轻骑兵’,我们只有拿出反映当下的作品,观众才爱看。”宋德全说。
 
    移民董贤军告诉四川省曲艺研究院演员叮当,站在村口,就可以看到丹江口水库大坝,那里是这里的移民原来的家园,现在已经被淹没。而且,为了保证水质,现在很多人放弃了网箱养鱼。“我们家祖籍在湖北,后来到了四川,其实也是移民,见到他们感觉特别亲切。”叮当说。
 
    能够接待艺术家,移民很高兴。移民张正群说:“我们现在正在努力转变收入方式,准备尝试经营农家旅馆。这里空气好、景色好,希望有更多的人过来度假休闲。”
 
    第二天一早,文化部文艺家小分队集合出发,出发前,大家在村里的广场上和移民们合影留念,依依不舍。
 
    传承传递
 
    艺术创作态度应回归
 
    “孝和是美,孝和是德,孝和之声,传遍我中国。”4月6日上午,“慰问南水北调丹江口移民专场演出”在湖北丹江口工人俱乐部举行。当优秀青年演员黄训国又唱起那首《孝和中国》,似乎多了些不一样的感情和味道。“这首歌是‘中国梦’主题新创作歌曲之一,我们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活动中选择演唱这首歌,是想向广大基层群众推荐优秀的新创作品,当然也想在群众中继续锤炼这首歌曲,回北京后我会结合深入生活的体会,重新录制这首歌曲。”黄训国说。
 
    看到青年演员们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中受到启发,万山红认为这是一种回归。“我1978年参加工作,那时候艺术创作氛围很好,每个创作团队都会下乡体验生活,每创作一部新剧,至少下去3个月。”万山红说,1979年,她加入创排歌剧《星光啊,星光》时,就一直住在部队上,演员的情感表达力就是从中体会出来的。“这次‘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中,我们住农民家里,这对我来说是第一次,感觉像是又回到了年轻时的创作氛围中。为什么现在舞台上那么多艺术作品没有力量,不能深入人心?就是创作者和表演者舍不得时间、舍不得精力投入其中。现在,我们作为承前启后的一代人,应该将老艺术家对待艺术的严谨态度传给年轻人。”万山红说。
 
    回乡祭祖的移民见到自家门前被抢救出来的那棵古树时惊呼“那棵树还在”的场景,让参与此行的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明文军久久不能忘怀,他脑海中逐渐酝酿出一首诗:“今春清明雨未停,丹江水库艺人行。移民千里寻故土,新渠万米送深情。叹息旧舍水底现,抬眼槐杨似家中。他年子孙再回祭,老树根深叶正升。”诗中能体会出“那棵树”成为移民回归的精神寄托,而让艺术创作回归的“那棵树”扎根在哪里?在火热的生活中,在可爱的人民中。
 
    怎样让更多艺术家看到这棵文艺创作之树?自文化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启动以来,文化部艺术家小分队已经深入陕西、河北等地采风慰问不下6次。多次参加文化部艺术家小分队的魔术家杨德来说:“文化部艺术家小分队的每次活动都深入到最基层,虽然在雨雪中演出是常事,在基层的生活条件很艰苦,但文化部艺术司每次都设计新主题,发掘新亮点。我们支持这类活动,在此带动下,我们也会抓住各种机会走到基层去体验生活、采风创作。”
 
    各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也已逐渐常态化。自2014年11月25日启动以来,湖北近百家专业文艺院团共组织2000余场优秀剧节目,深入剧院礼堂、乡镇村落、街头巷尾、田间地头为民展演,惠及百姓300余万人次。此外,他们还开展采风创作、结对帮扶等活动。湖北省艺术研究所的创作人员深入襄阳、随州、孝感、宜昌等地采风。湖北省京剧院与麻城东路花鼓剧团“结对子”,帮助其打造剧目《麻乡约》。“文化部艺术司组织艺术家们来湖北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湖北省文化厅参与配合,也从中得到不少启发,我们会鼓励艺术家真正走进百姓的生活,也会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提供更多保障,形成长效机制,在荆楚大地上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湖北省文化厅副厅长严荣利说。

点击扫码关注

2013 版权所有 © 书画院单位门户网站 京ICP备19008551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05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