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周一至周五9:00-17:00)
当前位置:首页 > 收藏/鉴赏/拍卖 > 鉴赏
收藏/鉴赏/拍卖
鉴赏

张仃书画作品辨伪(图)

 
图一图一图二图二
  鉴藏天地
  黎展华(广东省收藏家协会副主席)
  张仃,号它山,辽宁黑山人,1917年出生。1932年入北平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抗日战争爆发后曾投身“抗日宣传队”,以漫画为武器宣传抗日。
  1938年赴延安,任教于鲁迅艺术学院,后到文艺界抗敌协会,任陕甘宁边区美术家协会主席。
  1945年后任华北大学三部美术系平津学生班班主任和东北画报社总编辑。
  1949年设计全国政协会徽与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纪念邮票,负责和参与开国大典、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美术设计工作,设计改造怀仁堂、勤政殿,设计天安门广场大会会场和新中国第一批纪念邮票。
  1950年任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主任、教授,领导中央美院国徽设计小组参与国徽设计。
  1955年参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筹建工作,1957年调任中央工艺美院第一副院长。
  1981年任中央工艺美院院长,后离休。
  张仃涉猎过多种跨度极大的艺术门类: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前期的漫画、宣传画、年画到后期的工艺美术创作与展览设计,从五十年代前期的水墨写生到后期的装饰绘画,从七十年代末的壁画到八十年代以后焦墨山水,可以说张仃是一部中国当代的活的美术史。纵观张仃的艺术生涯,无论是漫画、壁画还是装饰性绘画,都是间断性地从事,有些甚至是不得已而为之,唯有中国画这条脉络,是张仃一生一以贯之的事业,而张仃晚年对于焦墨山水的探索,也将他的艺术生涯推向了顶峰。
  张仃一辈子的艺术创作,不管什么画种,都强调以线为骨,强调“笔”的作用,但尽展用笔之美的则是他的焦墨画。欣赏张仃焦墨,特别是他上世纪七十年代晚期以后的作品,你感受到的不只是北方山水的峥嵘气象以及画家与自然血脉贯通后的精神力量,你还会感受到舍弃了用水,失去了破墨、渍墨、泼墨等诸多墨法凭借却能营造出如此坚实丰满的视觉构成的笔法魅力。那力透纸背、墨气润泽的点线,既有得心应手象形范影的表现力,又有一波三折抒情写意的观赏性。
  焦墨作为中国传统墨法“焦、浓、重、淡、轻”之首,多用于画面中交待比较明确的部分,主要作用是突出与强调,让画面有被“撑”起来的效果。但如果单独运用焦墨进行中国画创作,可以说难度极大。如果没有足够的书法功底与运用线条的能力作为支撑,用焦墨很容易画出炭笔的效果。
  图一图二都是署名张仃的焦墨山水作品,严格地说,这是一幅农村题材的写生作品,两间一高一低的破旧的竹瓦木石结构的农家房子,场院用泥巴和石块垒砌的围墙,一个秋后高高垒起的草垛,场外一条蜿蜒的土路,房后杂树丛生,在张仃的妙笔生花下显得十分的生动有趣。
  图一图二无论在构图、内容、形式、焦墨处理、甚至笔法似乎都不相伯仲,但写生每一个细节的丰富性特征的描绘只能说明一张是现场写生,另一张是仿品。在比对中就会发现,尽管两张乍一看差不多,但图一明显带有清晰的立体效果和空间效果,明暗对比更加强烈,虚实更加明确,透视的效果更好。图二在刻画细节过程中,只注意抓取了大的造型关系而忽略了纵深的关系,在表面上显得比较平面。
  比如说在院子中的草垛,图一刻画的很有层次感,纵横交错,重重叠叠,有明显的动态感和真实感,而图二只是简单的一个轮廓,轻描淡写,没有负重感。
  再比如,图一农家院子里的秋后枯树,尽管没有叶子,但是树与树之间的疏密关系和主次关系穿插表现得十分有力突出,对比强烈,但图二缺乏表现力,既不立体又显得平淡。
  总之,图一在线条的运用,焦墨的皴擦,物象的细腻刻画上都比图二显得精到和高难度。图一成功在于细节,图二失败在于粗犷。
  综上所述,图一是真,图二是假。

点击扫码关注

2013 版权所有 © 书画院单位门户网站 京ICP备19008551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05350号